白癜风初期什么样的 http://m.39.net/news/a_5813045.html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组7月中下旬分赴苏、锡、常,探寻治理太湖、开发太湖的好经验好做法。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再次真切感受到,各地尽管举措不同、办法各异,但都在为着“太湖美”的共同目标不遗余力—— 同一道试题的N个“方程式” 湖州:“1+N体系论”涵养绿动能 记者史舒频 盛夏的南太湖畔,绿意正浓,游人不断,一派江南好风光。 正在此散步的南太湖第一批建设者、原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副局长李东民感触颇深,他回忆:15年前,太湖沿岸荒滩遍地、芦苇丛生,周边水泥厂、造纸厂、印染厂林立,尽管拥有65公里湖岸线却“身处太湖不见湖”。 如何破局?年3月,湖州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正式确立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依托制度和法治拉开了南太湖保护和开发的序幕。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市委生态文明办潘婧认为,制度创新是南太湖开发建设好的关键所在,更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核心。 十余年间,湖州颁布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地方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从此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基本法”。同时,美丽乡村、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等9部地方性生态文明法规相继出台,构建起“1+N”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规体系。 围绕美丽乡村、绿色金融、绿色智造等领域,湖州陆续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87项,其中国家标准10项,率先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项国家试点,自然资源“家底”一目了然。最近,又在全国率先上线县域GEP核算决策支持系统,好山水、好生态成了“有价之宝”。 作为全国首个、环太湖地区唯一一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尝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带来的红利。年,空气优良率达87.7%,优于环太湖周边城市,入湖河流断面水质连续13年保持Ⅲ类以上。“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金名片也花落湖州。 以制度和法治倒逼产业转型的效应一一显现:天能、超威这样产值超千亿元的大企业崛起;高端水泥、精细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在绿色矿山中应运而生……数据显示,湖州的产业结构已从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向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 面对“保护和发展”的课题中,湖州用15年时间将一块块生态环境的短板补齐、一个个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破冰,湖州人也日益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巨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市委生态文明办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晓红说:“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湖州智慧’。” 苏州:“退立相对论”开启转型路 记者李华 水波澹澹,湖风习习。盛夏时节,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湖滨湿地,荷花灼灼、芦苇青青、水鸟翩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随着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重点项目——东太湖综合整治后续工程基本完工,湖滨湿地缓冲带构建起了保护太湖的三重“绿色防线”,打造“最美太湖岸线”。 苏州,北依长江,西临太湖。拥有约72%的太湖水域面积的苏州,也曾面临这样一道选择题:要环保还是保经济?苏州的破题方式很直接:用好环保加减法,做好经济除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正向乘法效应,引领太湖水环境治理新实践。 减法从“退”做起。 年,苏州启动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用近10年时间,退垦还湖5.59万亩,退渔还湖16.97万亩,约平方公里。 年8月7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公告:决定于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相关证书予以注销。这意味着,太湖全面退捕。 “太湖全面退捕,是早晚的事。现在,我们暂时放弃了眼前的‘金山银山’,希望将来太湖恢复绿水青山,还子孙后代更大、更好的‘金山银山’。”从事太湖养蟹20多年的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村民周玉根“退”出太湖,上岸办起了民宿。他说,这一两年的收入减少了,但相信随着太湖环境越来越美,生态旅游会成为“金饭碗”。 加法从“立法”着手。 年4月,通过《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苏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生态补偿法规的城市。年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补偿资金亿元。 年12月,发布《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建立全国首个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年8月,正式施行《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生态,全力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 除法从“转型”开始。 以环境整治倒逼“散乱污”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亮丽的“苏州样本”:累计整治5.35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亩,其中复耕复绿面积1.2万亩、重新利用6.6万亩。 创新变废为“绿”,建设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以循环利用代替污染治理,以资源再生代替处理排放,打造我国有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重要的创新研发和产业集群高地。 年,全国首个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基地在吴中临湖镇落地。“日处理能力40吨,主要是餐厨垃圾和太湖水草、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日产有机堆肥近15吨。”中农新科(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监毛妮介绍。 新实践释放新潜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正向乘法效应日益凸显: 年,苏州50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2%,河流断面全部实现Ⅲ类;太湖苏州辖区水质达到国家“水十条”考核要求,并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 年,苏州GDP达到2.02万亿元,比年的亿元增长了约2倍。 无锡:“绿色辩证法”找准新拐点 记者郑嵇平 百年工业名城,苏南乡镇企业发祥地,这是江苏省无锡市曾经的辉煌。 生态“亮红灯”,经济被迫“踩刹车”,这也是这座城市经历过的阵痛。 而如今,太湖西北岸的这颗“太湖明珠”,凭借“四化”理念智慧转型,找准了拐点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在湖湾重放异彩。 夏风习习,在该市滨湖区的马山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领略“东方日内瓦”美景。这里三面环湖,绿化覆盖率高达70%,而在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同时,是享誉全国的生命健康产业崛起。最近公布的“年半年度中国上市企业市值强”榜单中,有4家位于该区,其中“药明生物”“药明康德”位列江苏前五名。 “美丽滨湖”,是无锡通过产业强市战略打造的美丽经济新风景。经历了10多年前的太湖水危机,无锡开始重塑产业布局,致力源头治理。年,该市响亮提出以“四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明确产业升级改造路线图。 从无锡市工信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无锡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高。在淘汰落后产能后,以集成电路、物联网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16个重点培育的绿色产业集群在无锡迅速发展。 一套“无锡方案”,有效解决了困扰国内隧道掘进装备行业多年的产品效率和寿命提升难题,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该市太湖湾科创带中的雪浪小镇。小镇“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部负责人沐风介绍,该平台通过企业合作,构建了智能盾构云平台,打造一体化集成控制的盾构机复杂工况自适应控制中枢,实现了技术革命。 太湖湾科创带是无锡以“四化”智慧重新拥抱太湖的“杀手锏”。去年,该市正式启动建设这一“最强引擎”。这片环湖地域集聚了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0%的高层次人才和34.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围绕太湖开发建设,无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把目光投向未来。今年,江苏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落户该市新吴区。太湖国际科技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家祺介绍,产业园突出“零碳”“低碳”主题,预计“十四五”末将引进低碳相关科技企业家以上,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以上。 谋求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思维,已然融入到无锡这座滨湖城市的基因。这段时间,在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内,平台“国合基地”正在攻关污泥干化固液分离设备的新技术,“太湖是我们发展环保产业的天然应用场景。在实施市场化项目同时,我们也在为太湖治理做贡献。”基地总经办主任吴颖涛说。 常州:“加减运算法”崛起智造城 记者王炜丽 远处的黑色围隔漂浮在湖面阻拦蓝藻,靠近岸边的一艘机械船正在打捞蓝藻……7月22日下午3时,在常州市武进区凌波桥,蓝藻打捞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里打捞完成后,将由船直接运送到不远处的藻水分离站进行处置。”武进区农业农村局生态农业服务站站长薛玲说,虽然这个季节蓝藻不多,但是从巡查到资源化利用的一整套机制,正在努力不让蓝藻在太湖过夜。 而离这里30公里外的理想汽车生产基地,新车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作为增程式新能源汽车,此次新产品不仅消除了对昂贵的大容量电池需求,还减少了对车身材料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为碳中和作出了贡献。包含“理想”在内,常州去年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这是该市装备制造业史上诞生的第1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一边坚守保护太湖生态,一边发展与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常州的发展思路与路径清晰明确。 常州位于太湖上游、西北角,湖岸线仅7.3公里,与环湖的苏、锡、湖相比,都是“小弟弟”,但即便这样,对保护太湖绝不含糊。从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开始,常州就立下了“让太湖重现碧水清波”的目标,并亮出了决心:离湖岸线3公里养殖,禁止!化工厂,关停! 数据显示,十多年来,常州共实施治太项目近0个,总投资超过亿元。化工生产企业从原先的多家锐减至多家。“这就意味着,近九成化工生产企业退出了舞台,多亿元的产值没有了!”该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处长孙志宏说,“说不可惜,那是假的,但是为了绿色发展,总要有些利益必须让路!” 武进港、太滆运河和曹桥河是常州三条入太湖的河道,经过治理,水质持续向好。从年起,连续两年达到Ⅲ类水标准。清水入湖的目标达成了! 勇于做“减法”,常州也大胆做“加法”。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常州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并以“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城市精神,在发展环境友好工业产业道路上阔步前行。从制造业起步,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成型。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1%。拥有多个行业领跑者和隐形冠军,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8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从制造到“智造”,近年来,常州以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为牵引,与华为、阿里、航天科工等企业共建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和“千企上云”工程,赋能制造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向中高端迈进,多家企业“触网上云”。借“智”发力,今年上半年,常州GDP站上了亿元台阶! 用矿不见矿、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这是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真实的生产场景。这家经济效益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前三的钢铁企业,利用智能化手段,近年来通过实施城市中水回用、长江流域首条千吨级纯电动运输船等多项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发展标杆企业。“企业全年环保运行费用近30余亿元。”“中天钢铁”董事局副主席、副总裁高一平说,通过各项举措的落实,确保不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 算好生态账,做好加减法,常州这座“智造”名城继续坚定行进…… 在美美与共中彰显南太湖之美 记者张锋 太湖养育了我们,保护太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科学治理、开发太湖同一道试题,环太湖的湖、苏、锡、常四城,都给出了各自的解答方程式。 湖州因湖得名、因湖而兴,是环太湖地区唯一一个因湖而得名的城市。15年前,习近平同志对南太湖治理开发专门调研并作了重要讲话。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湖州作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殷殷嘱托、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在南太湖开发建设战略的推动下,湖州城市形态全面拓展,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山水清远的南太湖依托独特的滨湖优势,上演着沧海桑田的生动故事,讲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传奇,一座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呼之欲出。我们要担起保护太湖的共同责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南太湖音符跃动“太湖美”。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质,湖州就属于典型的滨湖型城市。尽管南太湖开发相对较晚,但我们的后发优势却十分明显——我们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生态环境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我们这里诞生;我们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吴越古邑、东南望郡……自古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我们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陆路发达、水运畅通,为拥抱重大战略、拓展“朋友圈”提供了条件;我们藏富于民、发展均衡、绿色协调,各种优势叠加,为集聚更多高端要素、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要用足用好我们的滨湖优势,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充分彰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湖州特质。 要奏出规划建设的“高音”。“南太湖开发建设要搞好规划”“坚持在治理中开发、在开发中治理”……对于南太湖的规划、开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可谓念兹在兹。奏响南太湖更加精彩的乐章,要坚决扛起神圣使命,自觉把湖州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来考量,跳出湖州看湖州,跳出湖州发展湖州。一方面,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转化通道拓得更宽,把美丽经济做得更大;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新城开发建设,统筹抓好城市设计、文脉修复、功能迭代、精细管理等工作,绘好谋篇布局“大写意”、精谨细腻“工笔画”。 要奏出产业发展的“强音”。“南太湖开发建设要实现双赢”“南太湖开发建设要形成精品、整合功能”……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奏响南太湖更加精彩的乐章,既要保护生态,擦亮“南太湖”这张金名片,也要发展经济,让良好的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增长点,持续奏响南太湖产业发展的时代“强音”。要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力培育若干条标志性产业链和若干个现代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推进休闲旅游全产业链提档升级,打响“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品牌。 要奏出共建共富的“合音”。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这是湖州的特质和特色,也是有别于其他地市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显著标识。也就是说,南太湖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紧密相连。奏响共建共富的时代“合音”,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绿色发展、共建共富”为主题主线,以“三富三优”为主要特征,主动把各项工作放在全市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大场景”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唯有如此,南太湖开发建设才能“面子”靓、“里子”实,书写出繁华富庶之地的新佳话。 我们以生活在太湖边而自豪,我们更以生活在一座以“湖”命名的城市而骄傲。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引领下,一路奔跑、携手前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创新的旋律奏响新时代的“太湖美”,激荡起让人怦然心动的高质量发展春潮。 来源:湖州日报 编辑:柯佳琪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长兴图书馆 南太湖号拍客:黎子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