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七年之想》理想汽车7周年品牌书(七)

第7章战略与规划

战略方法论由何而来?

理想汽车的战略方法论——LSA

“帮助大家能够建立认知和设定战略体系”

我们如何把战略变成详细的业务计划,用理想汽车LSA战略分析法,我们要拿出来相当多的时间和相当多的人力来决定,至少这一个阶段,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非常多的时间。有的企业说什么是正确的事,拍个脑袋定个方向就行了,我们不是,我们要把方向定下来,还要把详细的计划定下来,而且一定要借助共创,共识和共建的方式才可以。

“过去总是感觉高管们认知差,没有战略能力,原来是缺少一个系统,缺少一个给予团队建立认知和战略能力的系统。”——李想

年下半年,公司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到了思考公司未来战略的时候了。公司头五年的战略是李想一个人想的,未来五年、十年真不行。这时候,李想报名湖畔,想从曾鸣教授那里学到战略方法论。一开始,李想以为曾教授会和大部分战略官一样,是负责输出战略的那个人。上完曾教授的战略课才知道,曾教授不产生战略,而是战略体系的运营者。通过运营一个由多人组成的超级大脑,形成战略共识,迭代战略。并且通过持续的共创共识,推动战略持续迭代。战略的共创共识,是通过系统运作的,需要持续运营。在曾教授战略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在年构建了自己的战略分析法LSA(LiAutoStrategyAnalysis,理想战略分析法)。吃牛肉、吃羊肉,长自己的肉——这就是我们学习先进,发展自己的逻辑。李想发现:“过去总是感觉高管们认知差,没有战略能力,原来是缺少一个系统,缺少一个给予团队建立认知和战略能力的系统。“而自从LSA运营一段时间,李想发现,不仅是公司高管能通过这套系统不断产生非常有价值的战略思考,参与共创的公司总监也能充分的贡献自己的想法。一套看似简单的LSA方法论,让公司的战略共创,战略迭代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LSA的思想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知”,即大家通过共创的方式,对10年后的乘用车、电动车市场产生共识。第二部分是“战略”,基于前面的“认知”,定下中期目标。第三部分是“业务”,讨论的是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和路径。前一步决定后一步,后一步支撑前一步,环环相扣,环环互锁。

战略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的第一版战略中,年的销量目标定为万辆每年。

年,李想第一次把LSA介绍给高管。最初的12人“战略担当”开始依照LSA进行战略共创。一开始大家按照最初的方法论讨论10年认知和3年的战略,但发现按照3年去讨论战略目标,只能看到基于现有能力的延续性目标,并没有全新的认知。通过反思,大家发现汽车公司的节奏与互联网公司不同,需要按照5年的节奏去讨论战略目标。于是拉长视野,大家重新讨论。这一次我们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5年后的世界。每个参与讨论的人描绘自己心中的5年后模样,包含乘用车市场的大盘和电动车的占比。通过充分的讨论、碰撞、共识,大家最后达成了一致,我们的第一版战略中,年的销量目标定为万辆每年。

从万提升到万。

当公司高管把这个目标和总监层进行沟通时,听到的大都是惊讶和怀疑之声。于是我们邀请公司总监一起按照LSA的逻辑参与共创。结果,当大家一起打开认知,共识出未来10年的世界后,再去定5年目标时,得到的结果居然更高,从万提升到万。虽然结论出人意料,但是共创共识的过程是大家全程参与,逻辑也清清楚楚。所以每个参与者都认这个目标,因为是每个人参与共创出来的目标,而不是老板避免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战略共创的威力:把由企业高管闭门生成的一纸战略变成通过让更多人参与战略共创,达到战略共识。这也解决了传统战略从制定到执行的脱节问题:制定战略的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制定战略,然后下发战略。执行战略的人不知道战略诞生的背景,只是机械的完成任务。

年获得20万以上家用市场的20%市场份额,当年销量达到万辆。

年年初,我们邀请樊铮、王兴和王慧文一起参与战略共创。王兴反复追问一件事:“年,中国和全球电动车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在年的乘用车销量中电动车占比是多少?”原来,在王兴眼中,对市场规模的判断决定一切,所以对未来市场规模的判断需要慎之又慎。我们于是重新分析推算年的电动车市场。经过本轮共创,我们发现年的乘用车市场中,电动车的占比很可能要高于行业机构、专家们之前的认知:电动车的时代会加速到来!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重新迭代自己的年战略,把销量目标定位“年获得20万以上家用市场的20%市场份额,当年销量达到万辆”。这是我们通过综合分析市场规模和市场格局走势之后的结果,不是单纯的欲望,也不是现有能力的自然延伸,这是建立在对“未来必要性“的思考的结果上。有了这一目标的牵引,我们能看到现有资源、团队和能力的明显差距,也能看到前进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显而易见,这一目标远超我们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产能,也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研发和销售。为了支撑这一销量目标,产品组合也需要做彻底的重构。

我们怎么迭代战略?

管理者真心认同的战略,才是可以真正落地的战略。

世界在快速变化,我们无法期待市场和行业按照我们内心的预期,线性向前。在这个大前提下,战略就一定不能是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而是动态的、活的、不断迭代和调整的。一方面,战略需要持续迭代,一方面,战略也需要相对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把企业战略的迭代节奏定为一年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同样还是基于LSA,主要看“认知”层面有哪些变化,无论是市场规模的预测、用户需求、技术趋势、商业模式还是竞争格局。上述关键领域的新变化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邀请上百名总监一起参与战略共创,大家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分享出来,共同构建关于未来市场的大图景。除了上述领域,我们还加入了对政策与供应链的观察。这两个领域对于电动车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迭代机制确保我们能始终对格局变化和新趋势保持足够的敏感,而持续的共创又确保了最新战略能被所有参与者所接受和认同。而管理者真心认同的战略,才是可以真正落地的战略。

我们如何落地战略?

战略落地有三个关键,战略解码、战略执行和战略资源的配置。

通过这一二级部门的LSA(OKR五步法)共创迭代,实现了战略解码。

在理想汽车的战略体系中,战略解码主要指各一级部门在企业战略确定之后,依次开展自己部门的LSA共创,明确所在一级部门的长期认知和中期目标,也确保所在部门、所在业务的战略目标能紧密的支撑企业战略。当所有一级部门的战略完成共创迭代后,我们会邀请关键的一级部门做战略通晒,每个一级部门负责人分享自己部门的LSA共创的结果。大家互相挑战,互相对齐,确保上下互锁,左右拉通。所有的二级部门也会按照简化的逻辑做自己部门的共创,我们称之为“OKR五步法”,其本质是miniLSA。同样,所有二级部门完成共创之后,大家又会做通晒对齐。通过这一二级部门的LSA(OKR五步法)共创迭代,实现了战略解码。

战略执行层面,我们的主要抓手是OKR和IPD。

LSA中第二步“战略”,实质上是一个“公司五年OKR”,以此类推,各部门的LSA(OKR五步法)本质上是自己部门的五年OKR。基于这个理解,各部门年度的OKR需要实现对战略目标(五年OKR)的支撑,而季度OKR又支撑年度OKR。顺理成章,各位员工的OKR又在支撑部门OKR的达成。通过每一层OKR的设定、对齐、跟进、复盘,实现了每个人都支撑企业战略的构想。理论上讲,每个人无论岗位、职级、经验,都通过OKR支撑公司战略的达成。理想汽车通过OKR,让所有人都与企业战略进行连接,整个公司构成了一张可以协作的网络。

而IPD是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初创于IBM,后在华为发扬光大,成为华为最近20年成长的关键支撑。IPD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理顺责权利,成立重量级团队,集合相关业务与职能人员,共同负责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开发与运营,确保产品的商业成功,即ROI(投入产出比)达成最初设定的目标。通过引入IPD,华为让产品的商业成功从偶然走向必然,同时也通过各级重量级团队和分权决策,培养了大量的干部。

理想汽车从0到1阶段,推出了单款爆品理想ONE,而从1到10阶段,为了实现年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产品能获得商业成功,这是我们引入IPD流程的出发点。对于理想这家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产品公司,诸多产品的商业成功就是对企业战略的最大支撑,所以IPD也成为落地战略的重要抓手。

OKR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管理法,它定义了企业如何协作,并让所有人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企业会出现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说工业,只是把数字化做得更有效,过去依赖于经验,现在变成了依赖数据去解决问题,而且我们永远离不开工业。但是每个团队大的团队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所以把大家连在一起的是OKR,目标和关键结果,这是我们的统一语言。在OKR执行过程中我们去协同,以及执行完以后如何做有效的复盘。

“如果没有OKR,理想ONE至少得延期2-3个月。”

——李想,年年底,理想ONE上市后

年,理想汽车成立三年,人员刚刚超过0,而公司不同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我们有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自研团队,也有直营的汽车销售和服务。公司业务和组织变得相对复杂,沟通协作都碰到困难。公司外部环境也非常严峻,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有限的资源,集中全体员工注意力,把公司的第一款车理想ONE如期上市。

年7月7日,公司所有总监及以上的管理者约五六十人,召开了一天的会议,讨论公司的业务形势,共创制定出历史上第一个OKR。明确了理想ONE在上市第一年,即年的交付量目标和支撑目标达成的关键结果。并在此后一个月开启「企业OKR周会」,每周追踪OKR进展。OKR的应用是当年理想ONE顺利面世的重要原因,如李想本人所说:“如果没有OKR,理想ONE至少得延期2-3个月。”在理想ONE如期上市之后,我们又继续深入推广OKR,特别是在年年底到年年初,李想阅读了《这就是OKR》后,做出三个重要决策:

1.必须全员坚定拥抱OKR;2.必须使用在线系统,没有现成的,我们自己研发;3.OKR必须定期回顾和复盘。这在当时公司年销量目标的达成,以及支撑企业绩效系统的落地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推行OKR的三年后,我们回头看,理想汽车为何引入OKR,可以概括如下:OKR能帮助理想汽车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并能有效的推动组织协同与个人成长,这是我们引入OKR的最大收益,也是我们引入OKR背后的原因(why)。

学习华为,我们最开始有点纠结。

“开始大家对要不要学华为还是有比较大的争议,因为华为整体的文化氛围是狼性的、军事化管理的东西,而我们喜欢更自由、更创新的氛围。”

——战略张辉

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华为是一家在智能手机领域中,真正从落后做到全球领先的公司,而智能电动车行业与智能手机行业十分相似。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入局并不是很早。年11月,华为召开“三亚会议”讨论手机战略,会上明确共识:把消费者作为手机业务的主要客户(之前华为手机主要客户是运营商)。也即,华为手机相当于年左右入局,到了年就做到了中国市场份额第一名。

这个经验,太具有启发性了。华为最核心的精髓是IPD,全称叫做“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即集成产品开发。华为从IBM引入IPD并不断发展迭代。也是在那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向华为学习IPD,一定要掌握IPD,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多产品线,复杂研发体系的新挑战。

确保团队的架构和人员的供给能满足战略所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战略的落地都需要与之匹配的资源支撑。在关键的战略资源中,人和钱是重中之重。我们每年做完企业和一级部门的战略迭代之后,会顺势做“人才解码”工作(通过LTD方法论),这一工作确保团队的架构和人员的供给能满足战略所需。每年Q3开始,也会配合下半年的战略迭代,做财务预算。这些过程,为战略落地提供了匹配的资源。

LTD:实现让大家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工作的组织目标。

在LTD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与管理者深入探究人才解码工具的实际需求,不断迭代这套产品的具体内容,让LTD的输出真正体现在我们的组织架构和人才规划当中,感知我们的用人逻辑,输出我们的人才策略,不断更新我们的人才和预算管理模式,打造人才成长、学习、验证的发展闭环。对管理者来说,掌握LTD方法论,可以更好的提升管理能力,做好组织规划及人才策略。对组织来说,一套可持续迭代的组织管理工具,可以保证组织具备有效的人才供给方案,从而实现理想汽车“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的人才使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6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