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兴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新型产业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双边市场特性、用户锁定效应和数据价值链活动的特性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易产生数据垄断问题的原因。 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垄断会产生诸多的危害,包括损害用户合法利益、阻碍企业长期发展、降低行业创新速度和水平、破坏行业的竞争环境和正常市场秩序、影响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安全、冲击现行的社会权力结构等等。本文将深入研究滴滴出行的案例,从其商业模式出发,解构产生数据垄断问题的根源和风险。 一、数据垄断问题的根源 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是由数据和技术牵引的,其核心竞争力是数据智能,因而具有天然的数据垄断倾向。滴滴出行是非常典型的一家以数据和数据思维驱动各项业务发展的公司,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数据规模后,依靠大数据分析给出产品和运营的洞察,识别业务的健康度、挖掘业务增长点,从而进行业务优化和决策。专车、豪华车、快车、拼车等网约车业务是滴滴出行的基本盘,也是其核心收入和数据来源。 从年到年第一季度,网约车业务的收入都占了国内业务总收入的97%以上。在网约车业务中,滴滴出行通过其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乘客和司机数据,对乘客的用车规律、出行场景,司机的出车路线、出车时间等进行分析,以预测供需和出行高峰,提前引导司机往某些出行热门区域行驶,通过科学地调度车辆和运力,实现更高效的司乘匹配和更高的交易量。 这些在网约车业务中收集的核心数据又进一步驱动滴滴出行的其他业务。在汽车服务中,利用网约车业务中积累的司机资源推广租赁、加油、汽车维修和保养业务,让更多的司机接入平台。在电动出行解决方案中,滴滴出行基于其对乘客和司机的深刻洞察,更了解双方的用车需求,从而更有效地提供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定制网约车等服务。 在自动驾驶业务中,滴滴出行拥有海量的交通路况、驾驶员多样的驾驶行为以及丰富的驾驶场景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就是驱动自动驾驶技术升级的关键。通过这些数据,滴滴出行才能不断优化人工智能的算法,推动自动驾驶的安全落地。而要实现数据驱动,就必须要实现数据积累,数据资产始终是核心竞争优势。 数据的积累来自用户规模的增长,因此滴滴出行平台初期会在资本和技术的加持下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流量。当用户流量达到一定的量级时,平台又能进一步吸引资本的投入,实现业务和规模的扩张,获取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用户数据。年,为了和快地抢夺用户资源,滴滴出行花费了14亿资金补贴乘客和司机。 年,滴滴出行并购快的后,二者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0%,年,滴滴出行又并购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强劲的竞争对手Uber中国。几年时间里,滴滴出行的融资次数高达20多次,业务范围也从在线呼叫出租车扩展成为提供网约车、共享单车、货运、汽车租赁等综合的移动出行服务。 在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滴滴出行坐稳了中国移动出行市场上的第一把交椅,获得了数据垄断优势。数据资产的独占加上对数据科学的掌控,催生用户锁定效应,为其实施数据垄断行为创造了条件。滴滴出行基于其海量数据和数据产生的价值,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促使用户对滴滴出行产生路径依赖。 乘客只能在滴滴出行上才能更快地打车,司机也只能在滴滴出行上才能有更多的订单,这种用户锁定效应最终导致滴滴出行对用户的议价能力提升。资本是逐利的,当平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后,平台运营就会利用其在数据价值链上的活动特性和数据垄断地位,朝着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数据收集阶段,未经用户允许或者在用户不经意间过度收集数据。在数据使用阶段,利用大数据分析形成的用户画像,预测乘客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格,进行歧视性定价。滴滴出行的收入成本由司机收入和司机激励构成,为了尽可能减少收入成本,滴滴出行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不断提高抽成比例,减少司机激励。 二、数据垄断问题的风险 1、隐私安全风险 滴滴出行过度收集和违法使用个人信息会带来隐私安全风险。根据滴滴出行的《个人信息保护及隐私政策》,在数据收集上,滴滴出行会采集用户的手机设备信息、网页浏览记录、网页搜索记录、网页互动记录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已远远超过平台为了给用户提供服务所需收集的数据范围。 此外,滴滴出行还利用Cookie技术来访问用户存储设备上收集的用户偏好信息,以及利用网络Beacon来收集用户浏览网页活动的信息。虽然隐私政策上表明用户如果不喜欢保留Cookie可自行进行删除,但对于没有操作经验和定期删除Cookie意识的大多数用户来说,个人信息就长期暴露在即使没有使用滴滴出行App,也被其获取的风险之中。 在数据使用上,滴滴出行会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共享给滴滴出行的关联公司、业务合作伙伴(第三方服务商、广告商、分析服务提供商等)。滴滴出行在用户不知情第三方的数据收集种类、处理方式、使用目的的情况下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共享给第三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用户的隐私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 2、损害用户利益 滴滴出行为了平台的商业利益最大化,会存在损害司乘人员的合法利益的风险。从乘客角度来看,滴滴出行基于其数据垄断优势和算法优势进行大数据杀熟,针对用户画像进行差别定价。有媒体记者曾做过测试,在滴滴出行App上打优享和快车,同一段路程,同一时间,6台手机显示6种预估价格。 滴滴出行的大数据杀熟攫取了乘客的剩余财富,由于大多数乘客只有一个日常携带的手机设备,一个手机号只能在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因此乘客通常无法意识到自己被杀熟了。即使乘客意识到,平台也以技术问题、实时路况预测、营销手段为由进行解释,导致杀熟行为难以被认定。 从司机角度来看,滴滴出行将自己的平台收入定义为平台交易总额减去司机和合作伙伴的所有收入和奖励、税费、通行费及其他费用。从年到年,在平台交易总额增长幅度小,年平台交易总额甚至同比降低了4.77%的情况下,平台收入却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年同比增长43.27%。 此外,税费、通行费及其他费用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平台很大可能是以增加抽成比例、压缩司机和合作伙伴的收入、奖励的方式获得平台收入的大幅增长。 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年5月发布的《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滴滴出行的平均抽成比例为27%。相比于其他网约车平台的平均抽成比例要高出3个百分点,而且抽成比例在25%-35%的订单比例要比其他网约车平台高出近15%,有1.79%的订单甚至达到了50%以上的抽成比例。这种不合理的定价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机的正常收入。 3、国家安全风险 滴滴出行平台上有着人们日常出行的海量多元数据,一旦泄露会带来极大的国家安全风险。中国的出行业务一直是滴滴出行的核心业务。年第一季度里,滴滴出行在中国月活跃用户数就超过了1.5亿人,每日平均订单数约为万单。从数据量级上看,仅在年,滴滴出行平台每天要处理接近TB的数据以及为司机进行亿次以上的路径规划。 年,为保障司乘的驾驶安全,滴滴出行上线了桔视行车记录仪,不仅将行车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更是将中国的城乡地貌的实景详细记录。在桔视上线3年之后,滴滴出行推出了自研地图,基础数据准确率达到95%以上,日均新增TB以上的轨迹数据。滴滴出行所拥有的数据信息覆盖真实交通场景、道路情况、用户出行规律、车辆状况、司机驾驶行为等等。 海量、连续、高质量的数据资产加上滴滴出行在移动出行市场所占有的主导地位,使其已经属于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在网络空间中,一国对其所拥有的数据能够进行独立自主地管理和利用也是其新型国家主权,即数据主权的体现。 结语 基于这些海量数据,滴滴出行对用户的目的地预测准确率可达到90%,对供需预测准确率可达到85%。一旦这些数据因为滴滴出行的技术故障或其他原因被泄露或非法使用,就相当于将国家的机密数据外泄,毫无疑问会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数据主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1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