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偲睿洞察,作者|陈不胖 由于不稳定的国际形势,近期油价上涨,引起了股民和车友们一片“哀鸿遍野”。 根据发改委消息,自3月17日4时起,9号汽油、95号汽油、0号柴油价格分别上调0.58元、0.6元和0.61元。 在许多车型中,受影响最大的非重卡莫属。以油箱容量50L的私家车为例,加满一箱油要多花9元;而一辆油箱容量L的重卡,司机加满一箱油要多支出近元,这还是建立在运价下降、司机收入减少的大背景下。 重卡司机受到双重打击的同时,新能源重卡早已一片火热。今年1-月,新能源重卡销售33辆,同比增长%。其中,纯电重卡占比超99%,处于绝对地位。 这一销量放在一年前,人们甚至难以想象。截止今年1月,在年规模达百万辆级别的重卡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达到7.5%,而一年前连1%都不到。 新能源重卡开启了新造车的下一轮结构性机会。这一次,又是谁的狂欢?谁的失意? 01、正在“质变”的新能源重卡 去年7月,一则法规的实施,让新造车的风口终于吹到了新能源重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网站发布的《关于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产品确认工作的通知》,从01年7月1日起,各企业停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六标准要求的重型柴油车产品。这意味着,排放量成为了重卡生产的重要限制指标。 个月后,新能源重卡很快迎来发展拐点。01年9月,新能源重卡月销量突破辆,首次迈入“千辆级”。当月,三一汽车、上汽红岩、北奔重汽等头部车企集中交付了大笔订单,分别销售73、08和辆。相比之下,在01年上半年之前,全市场新能源重卡月销量超过辆的月份,只有年6月。 到了今年,市场大幅提速。1-月,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33辆,同比实现%的增长。根据公开数据,01年,新能源重卡签订的订单达.5万辆,其中有1.5万辆未实现交付,这部分订单转至今年年初实现,迅速推高了市场销量。 这波增长中,许多“量变”因素正转为“质变”。 首先是市场需求大规模释放,复购率不断攀升。以贵州金元集团为例,去年3月,贵州金元集团黔北电厂首次应用数十辆新能源重卡。而今年3月,黔北电厂又增加了0辆。按照计划,该集团旗下两个电厂,总共会投放超过00辆电动重卡。这正表明,新能源重卡以前在积累“路人缘”,现在开始了翻倍“起量”。 而在供给端,落地场景不断突破,往更高价值的场景蔓延。 按照落地场景,重卡可分为牵引车、自卸车、专用车、载货车四种细分车型。其中,牵引车聚焦快运、普货物流、资源运输等领域,应用空间最大,从00年起,每年占据传统燃油重卡市场近50%的市场份额。专用车聚焦搅拌、环卫突破等领域,市场空间较小,不及聚焦货运市场的牵引车和聚焦城建工矿的自卸车。 新能源重卡发展的第一阶段,专用车是重头,主要应用于城市公共卫生。01年1-月,新能源专用车占四种车型总销量的56.93%,此时新能源牵引车的占比才刚过0%。 第二阶段,重点逐渐转移到牵引车,主要应用于短倒运输场景。01年全年,新能源牵引车的比重达到5.91%,今年月过后达到57.15%,占据大半壁江山。 究其原因,随着换电模式推广,牵引车的成本瓶颈得到了有效突破。 由于短倒运输场景的路线固定、单程距离较长,如果使用“换电牵引车+电池租赁”的方式,每单程或往返一次更换一块电池,单位行驶里程的使用成本将低于柴油重卡。 上汽红岩曾用一款充换一体纯电牵引车产品为用户算了一笔账:该车型每公里消耗电量约为.6度,工业用电价格为0.5/度,在整车满载的情况下,每公里运营成本仅1.3元左右。而同等情况下的燃油重卡的百公里油耗为45L,那每公里成本在3元左右。 以牵引车为首,市场正重新洗牌,车企们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0、传统车企水土不服,跨界玩家弯道超车 新能源之风刮起,颠覆了重卡行业以往的竞争格局。 我们可以把新能源重卡车企划分为三支队伍:“传统派”、“跨界派”、“超车派”: “传统派”主要指传统重卡市场里的“头部玩家”,包括一汽集团、中国重汽、东风汽车、陕汽集团、北汽福田、上汽红岩; “跨界派”方面,是宇通集团、南京金龙、比亚迪等客车玩家。之所以“跨界”,是因为它们在客车行业积累了成熟的三电系统技术,掌握了新能源重卡动力端的主动权,加上客车行业持续下行,01年大中型销量分别同比下滑15.4%、3.1%,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量市场; “超车派”主要指在燃油重卡市场业绩平平,试图借助新能源重卡“弯道超车”的车企,包括汉马科技、北奔重汽、三一、徐工汽车等。汉马科技、北奔重汽是燃油重卡起家,而三一集团、徐工汽车还有工程机械巨头这个身份。 0年1-月,燃油重卡销量排前五的是“传统派”车企:一汽、重汽、东风、陕汽和福田,五家车企的市场份额达88.8%; 相反的,同期新能源销量排前五的主要是另两派车企:徐工、宇通、汉马、智蓝和三一,没有一家来自传统头部车企。 “传统派”在新市场之所以没那么吃香,原因在于逻辑打法变了。 新能源重卡的客户绝大部分来自大型集团等。比如,01年的批量订单都流向唐钢、河钢、宝钢等国内代表钢厂,还有港口运营企业、能源企业等等。他们直接参与项目集中采购,而不是单个购买。而传统重卡有相当一部分客户是散户,即便是企业客户,也多通过经销商渠道采买。 此外,新能源重卡客户
|